中国青瓷史,波澜壮阔三千年,深刻映照着社会发展史;龙泉青瓷的天青水色,是瓷器中的一块瑰宝。幸有李震这些艺术传承人,他们以敬畏、淡定而寂静之心,延续着龙泉青瓷传承千年的文化脉搏,让这抹神秘静谧的蓝色链接着古今,存在于当下。
李震(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李生和”第五代传人
作品《春满江南》被选入今年杭州G20峰会元首厅陈列;复制其曾祖父作品《云鹤盘》(曾作为国礼赠予前苏联元首斯大林寿诞)被韩国国会永久收藏,李震被授予“中韩文化交流大使”称号;作品《宋韵》在2010年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评比中荣获金奖;作品《牡丹秀墩》在2012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浙江)“天工艺苑杯”评比中荣获金奖;作品《龙腾瓷跃》应邀在法国卢浮宫参展并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荣获金奖;2015年10月,应邀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的主题讲座《青瓷之美》。
李震作品《春满江南》
微拍堂记者:您如何体悟“青瓷”?
李震老师:对于青瓷,我有敬畏之心,有学习之心。人民大学、上海博物馆等机构的朋友常会来龙泉,我很喜欢和他们聊天,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我看来,所有传统文化都异曲同工,青瓷、书法、茶道等都一样。
微拍堂记者:听闻您尤其偏爱宋代的青瓷美学,这是为什么?
李震老师:宋代很委屈,很多人说它积贫积弱,但从文明的角度看,它其实是艺术高峰,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独特、最辉煌的文化记忆。
宋代的烧制过程追求一种极致,比如支钉,为了追求器物表面全部有釉,支钉的采用不会只限制在三个,器型大的时候七八个也是有的;而汝窑、越窑、婺州窑都是青瓷的老师。在我看来,古人烧制的目的是追求一种精神家园。蒋勋说的很好,古人宁可不当官不赚钱,也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不仅与烧制工艺有关,也和古人的思想有极大关系,他们重视和大自然气息的吻合。
我有很多不同釉面的瓷片,是古人在烧制想要的釉面过程中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如此偶然与机缘的锻造,不是现代人可以研究出来的。古人留下的经典,不仅让我们学会技艺,更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静下心来体会他们的那种心境,那种心态与世界观。
微拍堂记者:您如何看待创新?
李震老师:我越研究古瓷,越觉得创不了新,越觉得自己还没走进去。创新要慢慢来,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什么叫创新?越窑以前烧制时釉色很薄,后来出现的厚釉是创新,在瓷器上画画不叫创新。当代人普遍缺乏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创新还是等一等的好。如同书法,帖子还没临几天就要去创新,怎么可能呢?
即使对于“传统”,很多人的认识也不准确。比如很多人认为传统就是手工拉坯,但其实古代有很多都是模制的,有的还要修刀,有时甚至会觉得拉坯更方便。再比如,古代就有注浆,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注浆的模具。仿古的过程中,这些瓷片就是老师,拿来一看,哦,这个就是注浆嘛,这种工艺古代也很正常,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早就采用了。
离古越近,瓷片的厚薄、制作工艺的细节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摸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凹凸感,我一看到中意的标本会拼命往家里搬。
李震作品《万象更新》
微拍堂记者:您如何看待青瓷的传承?
李震老师:龙泉青瓷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青瓷艺术品的价值体现不在于能卖多少钱,而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若干年后作品的署名被后人提起时,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
微拍堂记者:在互联网电商的影响下,您认为手艺人当如何自处?
李震老师:在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度下,我们手艺人更要做好自己,做手艺更要严谨,不能出一点差错,更不能得意,不然马上就会被人点破,甚至传遍全国。
微拍堂记者:能谈谈您对微拍堂的看法和建议吗?
李震老师:我觉得这个平台真的挺好,承载量很大,东西很全,我自己的手机上也有关注,这几天都在上面拍一些瓷片。有很多平时要到古董店看的东西,我在这上面都可以找到,我觉得微拍堂里的信息很发达,对我这种不懂电脑的人来说都非常方便,手机上就可以直接拍卖东西。